每1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大展、特展加速上海成为都市旅游首选地
2024-07-01 10:33 来源: 上观新闻
在上海,拖着拉杆箱来观影看展已成为都市旅游一道特别的风景,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城市软实力乃至综合实力提升的“新引擎”。近日,由上海市文旅局、复旦大学、东浩兰生(集团)等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蓝皮书(2023年)》(下文简称《蓝皮书》)显示,上海全市已备案博物馆达165座,每15.1万人拥有一座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上海每38.4平方公里有一座馆,在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数量众多且高质量的博物馆,为拉动上海文旅消费创造出诸多新模式和新场景。
年轻人、高知观众占比超半数
“博物馆在地贡献度”指代博物馆助力所在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和硬实力增强,构成了对城市综合实力的短、中、长期影响力。此次最新发布的《蓝皮书》通过近50个跨界指标进行分析,力图科学和全面地构建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评价体系。这些指标包括每万人口拥有的博物馆出入境展览数量、博物馆内人均消费占全市人均文娱消费的比率、博物馆ip授权收入占全市博物馆自营收入的比率等。
《蓝皮书》数据显示,参观上海各大博物馆的观众中,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群体达54.08%,超过半数。年轻人喜欢逛博物馆的主要原因包括:逛博物馆“物美价廉”,本市接近82%的场馆免费开放;信息含量集中,花半天时间就可了解“极简城市史”,适合“特种兵式”打卡;文物吸引人,博物馆文化氛围乃至科技感浓厚;展览、互动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皆丰富;博物馆基本都在室内,体验基本不受天气影响等。这些年轻人将新鲜、多元和时代感气息带进场馆,推动了博物馆的年轻态。
去博物馆的观众趋于高知化,也是上海的一大特点。上海文博场馆的观众中,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的观众占比高达55.38%,涵盖大专学历人群在内的观众占比超过六成。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的精神以及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文博场馆助力上海引才、育才、用才的一大贡献。
大展、特展为都市旅游引流
去年以来,申城文旅行业强势复苏,文博场馆推出的各类大展、特展加速上海成为都市旅游首选地,彰显了上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路径。
其中,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98天展期吸引了超42万观众,创下国内博物馆收费展览纪录,半数观众来自外省市;“精神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由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全国26家场馆举办,3个月展期接待观众约40万人次,全网报道量达3540篇次。
大展、特展对于博物馆发展的复合效应十分明显,且收费特展的效应更大,包括拉动消费、赋能知名度等。从《蓝皮书》给出的客流数据看,多个文博场馆的展中客流、展后一个月日均客流均超过展前一个月的日均客流,显示出大展、特展对观众的强大吸引力,从而进一步转化为都市旅游的流量和“留量”。
“拉杆箱经济”促进文旅消费
《蓝皮书》数据显示,上海的博物馆观众中,本地居民与外省市游客几乎平分秋色,这得益于“来上海看大展”的流行,并直接导向了“拉杆箱经济”效应,助力全市gdp增长。
目前,上海的博物馆观众中50.43%为上海本地观众,其余观众来自外省市。这些外省市游客直接带动了上海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的消费,为城市经济添砖加瓦。
其中,博物馆观众的酒店消费金额在151-800元之间的占比最高,达68.35%,人均每晚151-300元的观众占比逾20%,人均每晚1001-1500元的比例也高达12.17%。博物馆观众的餐饮消费水平绝大多数在人均每顿150元内,占比高达79.48%。此外,上海超过80%的博物馆观众都有购物需求,进一步辐射到全市各大商圈。
从综合消费数据看,无论是住宿还是餐饮消费,上海的博物馆观众的中高价位消费水平均大大高于全国,文博、文旅行业正成为上海都市新消费的重要抓手。
热点关注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