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实录】关于上海重大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市文广影视局答记者问-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9.25实录】关于上海重大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市文广影视局答记者问

2017-09-25 06:29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近期,上海又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或竣工开放,或启动建设,或已完成规划布局。

  其中,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全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剧场已基本形成涵盖市、区、街道、村居的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另外,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方案正在确定,力争于年内开工。

  总体来看,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历经三轮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当前,上海重大文化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系统性、专业性等均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与世界著名大都市的建设水平相比,与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标相比,仍有不少需要补足的“短板”和提升的空间。下一步,将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落实“十三五”规划,继续扎实推进全市文化设施硬件、软件建设,为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作出努力。

  9月25日,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秀芬针就上述情况答记者问。

  1.问:您刚才提到新的市少儿馆选址在普陀长风地区,请问这一选址是如何考虑的?选址此处有何优势?新馆大约什么时候能够建成开放,南京西路的现馆是否还会保留?

  答: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一个市级重大公共文化项目,选址在普陀长风地区,主要是有这样4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落实“十三五”规划。2016年底,市委、市政府批准发布了《上海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做出了“两轴一廊、双核多点”的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的规划部署。普陀长风地区位于“两轴一廊”的文化集聚带上,在此建设一个市级重大公共文化项目,符合上海“十三五”期间文化设施要“跨江东进,过河北上”的发展战略要求。第二,环境优越。选址的南侧和东侧紧邻苏州河,北面与长风公园仅一路之隔,图书馆与城市公共绿化空间相紧邻,可以形成一个满足少年儿童身心共同健康成长的大环境。第三,交通便利。选址位于大渡河路和光复西路交叉口,离内环、中环车程都在10分钟内,距离在建的地铁15号线出口不到400米。第四,集聚效应。普陀长风地区面向少儿的文化设施比较集中,少儿活动和服务设施资源丰富,比如已经建成的长风海洋世界、乐高探索中心等,新馆可以联动周边相关设施共同组成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化设施集群,形成集聚效应。

  根据目前计划,新馆预计于202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而市少儿馆的现馆位于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已经是很多上海市民儿时美好的回忆。新馆建成后,将与现馆在服务对象上进行细分:其中,新馆主要面向4-16岁的少儿,提供图书借阅、知识体验、展览展示、培训教育、文化交流等服务;现馆将承担0-3岁低幼读者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特色馆藏保护、少儿阅读发展研究与指导等功能。在未来,新馆与现馆将共同服务于0-16岁全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家长及相关专业人员。

  2.刚才您提到3年后即将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海的市民百姓将有机会在家门口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水平演出。为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从现在开始,上海在场馆建设特别是剧场建设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答: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将于2019年在上海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去年经过激烈的申办竞争,上海获得了十二艺节的共同主办权,这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目前,筹备工作方案已经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原则通过,全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也已成立。

  前段时间,文化部剧场调研专家组来沪,按照举办十二艺节对剧场的具体要求,对全市的剧场情况进行了考察和评估。根据考察情况和当前上海剧场设施现状,总体来说,我们考虑,十二艺节的剧场设施以利用现有剧场、原则上不新建为原则,届时全市提供十二艺节展演使用的剧场将有30个左右。从今年起,上海将按照中国艺术节对展演活动的场馆要求,启动全市市区两级、22个剧场的修缮和功能提升工程。目前相关剧场和各区正在编制修缮方案,落实修缮资金,将在今年年底启动修缮。在对十二艺节全市剧场布局方面进行规划时,我们充分挖掘、发挥和调动各区、各高校、各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和存量资源,努力使全市大部分区都至少都有一个十二艺节使用剧场,为市民百姓就近、就便欣赏国家级艺术盛会创造条件。

  除了设施建设,我们已经同时启动的还有十二艺节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上海舞台、美术、群文等各领域艺术创作,为办好一届中国艺术节,为上海文艺在建国70周年之际向国庆献礼做好准备。

  3.问:刚才您提到“文化上海云”信息化平台建设畅通了市民百姓参与公共文化的渠道,现在政府部门越来越注重运用大数据手段来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服务,“文化上海云”平台上线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请问市文广局是如何运用大数据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的?

  答:有了“文化上海云”信息化平台,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这朵云”的作用:精准度、便捷性、满意度。一是精准度。“这朵云”提高了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精准度。在信息平台上所产生和汇聚的大数据,已经开始广泛地被采纳运用,各公共文化提供的主体开始更加注重通过数据分析,来找到百姓文化需求的“空白点”,找到百姓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的“热点”,从而进一步从活动项目的策划、组织、宣传推广等全过程,更加精准地对接市民的需求。二是便捷性。“这朵云”为老百姓的选择提供了更方便和便捷的渠道,身边的公共文化场馆、活动及各类资源更加触手可及。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今年市民文化节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我们把传统知识放上了互联网、移动端,“云端”总计汇总和提供了300道传统文化知识题库,利用移动端的优势和便捷性,自6月初上线以来吸引了10余万人次的参与和答题互动,在线浏览人次已破百万。在推进过程中,全市16个区的参与热度和数据可以实时更新,各区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根据数据情况,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和参与。又比如,今年我们把市民艺术教育服务平台——“艺课e堂”也放上了“云端”,通过汇聚各类艺术数字资源,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在线的学习交流平台。目前总共有10余个门类、400余个艺术资源、近5000分钟资源可供市民免费点击浏览,自5月上线至今,获得了400多万人次浏览,有50多万用户在平台上进行了深度学习。再比如,从2017年3月至今,由黄浦区主办的“上海城市草坪音乐节”已围绕春、夏两季举办了9场公益演出,营造了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文化上海云”通过制作专题、微信关键字设置、触发引导、直播等多种用户体验较好的方式,获得了500万 的浏览频次,覆盖了超过100万的独立用户。音乐节入场方式通过“文化上海云”进行预约,订票总数近2万张,预订率100%,到场率97%,比以往传统预订方式的到达率翻了几倍。此外,今年的“市民文化节”自3月底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开展12000余项活动。市民舞蹈大赛、合唱大赛、“阅读好声音”全城微朗读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市民艺术创客大赛等市级重点赛事有序推进,涌现出“百支优秀市民舞蹈团”、“百支优秀市民合唱团”、“百个阅读好声音”等一批优秀市民文化团体和个人。全市这么多的场馆、活动,我们都依托“文化上海云”,为近3000万人次提供市民文化节活动订单、场馆预定等服务。三是满意度。“这朵云”所产生的大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老百姓的满意度,并以此为核心,评估和评价各区、各场馆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情况,将其作为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效能的重要指标。现在,我们每周都会对“文化上海云”app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后台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全市各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发布数量、活动预定及上座率、场馆设施使用率、市民点评等具体情况,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后,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对各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4.问:今年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陆续推出了今年的演出节目,请问今年将推出哪些惠民举措,如何凸显重大节庆的惠民效应?

  答: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至今已经19届了,每年的内容常办常新,但它的办节理念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观众的需求,凸显重大节庆的惠民效应。现在艺术节的体量,已经是1999年创办时的4倍,每年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举办350多场活动,吸引400万余观众参与,其中,走出剧院、打破围墙、走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着力打造的“艺术天空”品牌也已经过3年多摸索与实践,今年的场地将在往年的基础上,新增杨浦区共青森林公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森林音乐会,为艺术节增色。

  同时,结合上海“文教结合”工程,今年艺术节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覆盖面、引领性和参与度等方面都有新的拓展,我们首次创设了“学生观剧团”,招募大中学生全程观摩、参与艺术节,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思考和探讨,评选自己心目中的“艺术节最佳”,并在参与艺术节的过程中向我们提供年轻人的反馈和建议。今后每年我们都将坚持和深化这一举措,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将为上海培育出新一代的年轻艺术观众。

  此外,国际艺术节中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优惠票销售计划。今年的优惠票的覆盖面更广、更亲民,除覆盖了传统的舞台演出外,艺术天空、艺术教育、“扶青计划”等板块也将涵盖其中。购票方式也更加便捷,除了各个剧场、销售点的线下销售渠道,今年的线上购票平台也进行了优化,共有艺术节九游官网首页进入官网、微信、淘宝等3种入口方式,大部分节目和活动都能实现线上预约、线下取票,最大程度地方便市民百姓。

  5.问:今年,全市各系统、各行各业都在以各种方式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请问今年接下来上海在艺术展览方面有没有相关的主题策划?前几年上海完成了“历史文脉——上海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请问接下来上海的美术创作领域,有什么具体的创作计划吗?

  答:全市美术界在策划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展览时,紧紧围绕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一核心主题,策划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及一系列相关活动。展览将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后一天(10月19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期为期一个月。画展由刘海粟、程十发、吴湖帆、陆俨少、唐云、沈柔坚、吕蒙、贺友直、方增先、施大畏等上海著名美术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构成,以“石库门”到“天安门”这一符号作为贯穿整个展览的标志性符号,相信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展出作品数量为96件,象征中国共产党诞生96周年。除了展览,我们还计划邀请上海的诗人、作家创作一批散文诗,在全市各区巡回举办同主题的音诗画演出,等等,有一系列的活动策划。

  在美术创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上海先后分三期完成了“历史文脉——上海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今年,我们又正式启动了与之一脉相承的“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一工程将着重展示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生动实践,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上海城市精神。目前已经完成了公开征稿,短短一个半月内共收到165件(组)作品,同时我们也已确定了一批“蹲点”的基层点,将组织组织签约作者前往开展深入基层的采风,完成速写、创作体会等“蹲点日记”。年底前,“工程”所有签约、征集作品以及“蹲点”的成果将赴全市各级各类美术馆、高校、社区文化中心、办公楼宇和商业中心举办展览,使“工程”的成果能够为大家所共享,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