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社区”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非遗在社区”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9-07-02 06:54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推进《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增强“非遗”在现代城市基层社区中的传承传播活力,推动“非遗”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我局于2018年起开展覆盖全市的“非遗在社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传播工作(以下简称“‘非遗在社区’项目”),现制定如下三年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对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环境,提升传承传播能力;培育社区土壤,提升社区知晓度和传播力,逐步建立具有上海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做到“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

  (一)活动有阵地

  以大世界、市非遗保护中心为市级阵地,以区文化馆为区级阵地,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街镇级阵地,逐步推动上述三级网络率先实现传承人布点全覆盖,并逐步辐射到第四级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大中小学、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到2020年,覆盖设施点位不少于400个。

  (二)资源有供给

  广泛引导本市国家级、市级、区级乃至街镇级“非遗”传承人全面参与项目,加强长三角乃至全国“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资源的联动交流。到2020年,参与项目的传承人不少于700名。

  (三)管理有机制

  不断推进市、区、街镇、居村四级网络的搭建、维护和管理,着力加强传承人的履职管理,完善传承人履职档案和人才培养制度,建立项目考核和评估机制。

  (四)推进有保障

  建立“非遗在社区”项目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和执行团队,落实各级财政经费保障,加大专项资金对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场地、设施、人员的保障。

  (五)社区有生态

  营造和培植街区、商圈、特色小镇、场馆、设施等公共空间中“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土壤,推动富有活力的传承人和传承人群与社区产生良好互动,获得公众的价值认同和广泛参与。

  (六)国际有影响

  探索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优秀保护实践名册,并以“非遗在社区”项目培育的深厚资源为依托,以“一带一路”上海友好城市非遗保护联盟为纽带,打造“大世界”、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国际传统艺术展、国际手造博览会等海派文化新品牌、新标识,努力将上海打造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世界高地。

  二、2018年工作任务

  以市、区、街镇行政区划为单位,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主要依托,推动“非遗”传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市、区、街镇的200余个公共文化设施,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在2018年内分阶段实现布点全覆盖、机制全覆盖,形成“每个街镇有非遗、每个社区有传人、每个设施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局面。

  (一)建立机制

  成立“非遗在社区”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由局分管领导、职能处室以及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统筹指导项目实施、媒体宣传、保障措施、督查落实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家指导团队和项目执行团队。5月-8月,已组织工作小组深入各个点位开展指导和督查工作,指导建立经费、场地、设施、人员的保障机制,加强传承人的履职管理,总结梳理优秀实践案例,定期开展媒体的宣传报道,年底形成“非遗在社区”项目工作报告。

  (二)推进布点

  在前期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扎根当地、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试点先行、资源统筹、纳入评估六项基本工作原则做好全市布点工作,已在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全面启动各区“非遗在社区”集中展示活动。上海国家级、市级、区级传承人及传承人群进入上海大世界、市非遗保护中心、各区文化馆,以及每个街道、乡镇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各社区常态化开展传承传习活动。6月至8月,进一步查补布点不足,完成对接机制切实落地。全年完成市、区文化(群艺)馆,以及200余个街镇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布点全覆盖”“机制全覆盖”。

  (三)开展培训

  6月至12月,依次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领衔专家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蔡丰明,以及优秀传承人代表为全市非遗保护行政人员和本市传承人群进行非遗传习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提升传承人对“非遗在社区”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开展传习方法的准确性,分享优秀传承人代表的传习成果和实践案例。

  (四)总结推动

  通过组织专家深入点位进行专业指导,由各区挖掘“非遗在社区”工作开展中组织保障、机制建设、传承人履职管理和优秀传习案例等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10月份组织召开全市现场交流会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以典型案例为聚焦点,请媒体深入跟踪报道,将传承人坚守社区的故事,以点带面辐射全市各社区。

  (五)融合传播

  积极促进“非遗在社区”项目培育的优秀成果资源与本市乃至长三角重大文化品牌项目进行融合传播。10月-11月,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集合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优秀资源项目,举办“非遗·上海”专题活动。9月至年底,推动各类非遗演出、讲座、展览、互动、体验等活动与“上海艺术商圈”“文化进地铁”“文化进机场”等项目合作,进一步拓展社区的内涵和外延,有效扩大品牌文化活动的传播力度。

  (六)加强验收

  11月,组织各区对“非遗在社区”工作进行全面自评估,形成自评估报告后报市文广局。12月,由市局组织专家小组深入各区,对“非遗在社区”点位工作进行抽查,并结合自评估报告,对各区工作进行整体评估和总结,以此作为各区政府公共文化年终考核的参考依据。

  三、2019年工作设想

  (一)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专家指导机制建设,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提高传承传播质量。2019年,计划开展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形式更多的“非遗在社区”全市活动大展示。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的沟通协调,力争将上海市设为“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并探索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优秀保护实践名册项目。

  (二)扩大传承人队伍

  认定一批年富力强、传承能力突出、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中青年市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带动各区区级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强项目的传承人人才储备。2019年力争参与项目传承人人数超过500名。

  (三)扩大项目范围

  将辐射面逐步扩大到第四级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大中小学,丰富和扩展“非遗在社区”内涵和外延。2019年力争增加100个点位。会同市教委,引导中小学生参与活动,认定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基地”。

  (四)加强履职管理

  指导各区做好传承人项目的履职记录。探索推出传承人履职档案、工作手册并试行。对于长期无故不参与传承传播活动、无项目履职记录的传承人,研究相应退出机制。

  (五)探索成果转化

  结合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传承人对话平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市各类国际“非遗”品牌展示活动,如手造博览会、国际艺术邀请展、大世界主场活动等,借助这些平台的广泛参与性、传播性,以及国际交流的互通性,提升“非遗在社区”成果传播。探索“非遗在社区”项目在培育专业团队、建立特色品牌、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跨界合作等方面的成果转化。

  四、2020年初步计划

  对照本“三年行动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进一步聚焦重点、传承创新,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实现三年总体目标。

附件:2018年任务分解

2018年任务分解

工作目标

任务分解

时间节点

一、完善工作机制

成立“非遗在社区”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深入点位开展指导和督查。

5-8月

二、布点全面覆盖

1.“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面启动各区“布点全覆盖”。

6月第二周

2.查补布点不足,完成对接机制落地。

6-8月

三、培训强化业务

邀请专家教授、传承人代表对非遗保护行政人员和传承人群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提升传承人对“非遗在社区”的认识,确保传习方法准确。

6-12月

四、挖掘示范典型

组织全市现场交流会宣传推广,聚焦典型案例并深入跟踪报道,将传承人坚守社区的故事,以点带面辐射全市各社区。

10月

五、项目成果融合传播

1.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集合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优秀资源项目,举办“非遗·上海”专题活动。

10月-11月

2.推动各类非遗演出、讲座、展览、互动、体验等活动与“上海艺术商圈”“文化进地铁”“文化进机场”等项目合作,拓展社区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品牌文化活动的传播力度。

9月至年底

六、验收成果见成效

1.组织各区对“非遗在社区”工作进行全面自评估。

11月

2.专家小组抽查“非遗在社区”点位工作并整体评估总结。

12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