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未来上海市民文化生活有哪些亮点?
2018-05-02 09:25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三大品牌任务
12项专项行动
46项支撑抓手
150个重点项目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当下,文化越来越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质的卓越是必要条件,必须打造一批可感知识别、有内涵价值,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立得住的知名文化品牌。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江南文化的荟萃地,围绕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这三大主攻方向,上海将如何进一步擦亮、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呢?
四层级体系
明确“上海文化”品牌蓝图
“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人文内涵更加厚实、文创产业更加发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优秀人才更加集聚。”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在标识度,要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内容生产精品迭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标绽放魅力,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呼之欲出。
在总体架构上,《“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四层级体系。以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任务为顶层目标。第二层是由三大品牌衍生的12项专项行动,包括深入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理论研究传播品牌建设等两大专项行动,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深入实施上海城市精神弘扬、人文历史展示、媒体创新发展、文艺高峰攀登、文教结合提升、品牌节展提质、公共文化增效、文创产业腾飞等八大专项行动,全力打响海派文化品牌;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等两大专项行动,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第三层为支撑12项专项行动的46项抓手。第四层是由46项抓手具体细化分解形成的150个重点项目。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蓝图层层递进、徐徐展开。
“红色文化要建设、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着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上走在全国前列;海派文化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结合‘上海文创50条’,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要以江南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引导人们从正确认知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就是要使上海城市精神全面转化为市民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使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中国革命文化总源头的历史地位充分彰显;要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3%以上,使上海成为现代文创产业重镇;要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打造凸显文化源头地位的百部文艺精品,培育2个以上平台级新媒体、2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要全面提升重大节展赛事国际排名,持续扩大城市文化世界影响,使上海进入国际城市权威排行第一阵营;要培育集聚高层次文化人才,使上海成为一流文化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重在标识度
构筑上海文化发展新优势
“既要擦亮老品牌,更要催生新品牌。新的文化产品、活动、地标、人才都要从打响品牌的高度进行培育。”《“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把握主攻方向,聚焦重点突破,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四梁八柱”,使上海文化发展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形成鲜明城市文化标识。
一是要着力推出“上海原创”的文化精品,充分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源头地位。紧扣重大题材、聚焦重大工程、瞄准重大节点,有力推进“五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推出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形成规模优势和标识性品牌。
二是要着力提升“上海主场”的文化平台能级,充分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码头地位。重大国际性文化活动是体现一座城市开放程度、发展活力的重要窗口,是集聚优势文化资源、文化市场要素的重要平台,更是文化人才和文化九游官网首页进入的产品展示、交流、借鉴、切磋的重要载体。上海将着力打造一批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影响全世界的国际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吸引全球优秀文化作品在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让国际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在上海一炮打响、一举成名。
三是要着力做大做强上海文创产业,充分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产业领军地位。以全面落实“上海文创50条”为抓手,聚焦新兴产业主战场,推动文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尽快焕发活力、扩大领先优势,努力实现未来五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5%左右,2030年占18%左右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主动引领新兴业态,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
四是要着力打造精神标识和文化地标,充分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精气神的独特魅力。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精神的落点在人,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上海城市精神转化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和文明素质,引导干部群众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自觉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要精心打造海派特色的文化地标,全面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五是要加快培育集聚名家大家,充分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人才高峰地位。只有越来越多文化名家扎根上海,形成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局面,上海的文化底蕴才会越来越厚实,“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才会更闪亮。要进一步健全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文化人才政策,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实现人才配置最优化、人才价值最大化、国际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把国内国外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到上海,促进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聚各方力量
合力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
上海将筹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规划设计开发“红色之旅专线游”“领袖足迹寻访”“发现之旅”等红色旅游精品;“上海名人”风采弘扬计划将多艺术品种创作、多产品系列开发、多媒体渠道传播上海历史名人、近现代名人、当代名人故事;以文学、影视、舞台、美术、群文、网络六类文艺体裁为重点,百部文艺精品将在不同节点推出;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博物馆等新型文化地标将渐次落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面积不少于90%,建成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圈……翻开《“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民未来文化生活亮点纷呈。而在专家看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内容,也是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品牌的重要支撑,更是新时代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传承城市文脉、弘扬城市精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介绍,以《“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为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将集聚各方力量、强化机制保障,部市合作、市区联动、条块结合,深化文化与教育、科技、金融、贸易、旅游、体育等的融合发展;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营造宽松环境,引导鼓励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文化品牌建设,强化广大市民在文化品牌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附打响“上海文化”品牌46项抓手
(1)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筹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将其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地标”。加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重大纪念场所的资源发掘、设施完善、功能拓展。
(2)加强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主题理论读物的编写出版工作,开展党的创建史料及档案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开展文本和影像资料主题征集工程、口述党史资料专项征集工程、海外中共早期资料集中收集工程。
(3)深化建党伟大业绩传播。实施系列重大专题报道,制作播出一批纪念建党百年的重点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等。
(4)打造建党主题文化精品。推进各个艺术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鼓励网络文化企业等制作推出网络文艺作品、动漫形象等。
(5)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宣传。统筹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党的诞生地·上海”主题市民微电影节、红色故事大赛、革命歌曲大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宣誓、“牢记党的诞生地的光荣与责任”主题宣传等活动。
(6)深化红色文化革命教育。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和建党精神必修课,在相关学科课程中增加党的创建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7)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规划设计开发“红色之旅专线游”“领袖足迹寻访”“发现之旅”等红色旅游精品。
(8)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课题研究。
(9)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课题研究。
(10)加强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国家研究任务,保持上海研究中心在全国15个研究中心中的领先地位。加强学术外宣,办好世界中国学论坛及海外分论坛。
(1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和建设工程,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建2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步建设15所市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3个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
(12)加强报刊电视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刊(栏目)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和理论媒体。
(13)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完善智库布局,打造新型智库体系。深入实施上海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14)培育践行城市精神的先进典型群体。办好“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持续开展上海企业创新文化品牌建设工作。
(15)凸显城市精神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的引领作用。把传承弘扬城市精神融入专项创建工作中去,持续开展“蓝天下的挚爱”“我们的节日”“好家风好家训”等品牌活动,深入开展“市民修身行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
(16)实施“上海名人”风采弘扬计划。多艺术品种创作、多产品系列开发、多媒体渠道传播上海历史名人、近现代名人、当代名人故事,打响上海名人品牌。启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品牌提升计划,实施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名人旧居保护行动。
(17)实施“海派城市地标”品质提升计划。重点建好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博物馆等新型文化地标。深化黄浦江45公里岸线综合利用,实施苏州河文化摇篮提质计划。
(18)实施“上海著名历史事件”普及计划。梳理上海著名事件,做好普及宣传教育工作。挖掘重大历史事件题材,创新展示载体形式,充分反映现当代上海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
(19)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推进报业集团、文广集团、东方网相关工作。
(20)加快推动融合转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支持观察者网、喜马拉雅、东方财富等社会新媒体以导向正确为前提加快发展壮大。
(21)创新开展国际传播。加快建设基于网络传播、海外落地的英语新媒体平台。加大“魅力上海”城市形象品牌推广力度,推进“城市背景板”工程。在上海参建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打造“思想者对话”“媒体早餐会”“文化体验日”等活动品牌。
(22)推进五年百部精品创作。以文学、影视、舞台、美术、群文、网络六类文艺体裁为重点,聚焦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紧扣重大时间节点,创作推出百部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主旋律“扛鼎之作”。聚焦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对相关题材文艺创作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23)推动文艺院团发展壮大。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重大题材“一团一精品”。积极培育区级、民营文艺院团。为来沪发展的文艺人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培育集聚更多优秀演艺市场主体。
(24)深入推进“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
(25)提升高端人才培养水平。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实施紧缺文艺人才引育计划,实施紧缺文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市级学生艺术团联盟建设。
(26)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梨园经典赏析、军乐团进高校等活动。建立“一个基地带动十所学校”机制,将73所中小学建设成为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
(27)建好交流展示推介平台。办好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建立长三角区域高校参与“汇创青春”活动工作机制,成立文化创意产教联盟,建设文化创意作品线上推介平台。
(28)提升重大节展国际排名。
(29)提升全国性重要节展社会影响力。
(30)办好各区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深入实施“一镇一品”品牌培育工程,创新开展特色民间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