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空间让上海满城书香,让市民满心喜“阅”-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这些空间让上海满城书香,让市民满心喜“阅”

2024-08-19 10:18 来源: 新民晚报

  从烈日当空到夕阳温柔,上海展览中心这两日正以饱满昂扬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各大出版社的展位前、中心活动区的走道边,还有历经岁月沧桑的台阶上,挤满了读书的人,散发着油墨的香。与此同时,在这座城市的其他很多地方,也书香弥漫,醇厚芬芳。

图说: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上海书展”20岁了。20年来,每年盛夏的相聚,是期盼,更是习惯。20年来,上海图书馆东馆、徐家汇书院、市少儿图书馆、焕新归来的上海书城等公共阅读空间,越来越多地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阅读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生活,成为日常。

上图东馆|林中玉石

  仅8月15日一天,上海图书馆东馆就有五场上海书展的相关活动,发布、分享、交流、签售,不乏李敬泽、毛尖、黄平这样重磅的嘉宾,更不缺那一张张爱书、爱阅读的脸庞。不过,不仅是书展活动一座难约,作为可提供近6000个阅览席位的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图东馆落成以来的很多时候,都一座难求。因为它实在是太美了,在这里阅读实在太美了。

上海图书馆东馆2.jpg

图说:上海图书馆东馆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上图东馆不仅是藏书楼、借阅室,更是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展览、讲座、音乐、艺术、科技体验,甚至上图东馆本身,都是一种“阅读”。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犹如一块熠熠生辉的“林中玉石”,内部空间则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在不断变化中洋溢艺术之美,传达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读者处于不同楼层的中庭空间和处于不同楼层的阅读大厅之中,可以相互眺望,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开放式阅读空间,紧紧围绕着通透高敞的中庭,重峦叠嶂的立体感扑面而来。在阅读广场区的中央,可以看见艺术家徐冰的艺术装置《鸟飞了》,816个艺术字从巨大的书中腾飞而起,仿佛阅读时思绪也能随文字无限发散。一整面巨大的斜切式落地玻璃窗,不仅为图书馆提供了自然采光资源,也能将窗外的城市美景一览无余地展示在眼前。

上海图书馆东馆3.jpg

图说:上海图书馆东馆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少儿图书馆|阅读森林

  如果说上图东馆是“林中玉石”,那么位于苏州河畔、毗邻长风公园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则是一个属于孩子们的“阅读森林”。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它面朝人工湖,北面与长风公园相望,东南面为苏州河绿地围绕,整体建筑造型采用透明的拱形结构体,是一座少有的建在湖边并且最大程度呈现绿化景观的图书馆,更因为馆内分布着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圆形书架,结合入口的“智慧树”门厅、通高中庭与螺旋楼梯,形成了阅读的“森林”。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整个过程犹如从大地走向天空一般,朝着知识的殿堂步步迈进。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1.jpg

图说: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习性和特征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用分层阅读的方式来创造不同年龄段的空间。”设计师严赉赟介绍,“二三四层分别分配给幼儿、儿童和青少年。”馆内动静分区的设计灵感来自周边的绿地树林,书架之间打造了一个个圆形的书筒,犹如一棵棵树干。书筒内部是儿童所需的活动空间,书筒外侧是安静看书的空间。开馆迎客两年来,这座新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不仅成为沪上许多家庭的热门打卡地,更似一座“虹桥”,为孩子们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路,把阅读与成长的喜悦和这座城市的下一代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2.jpg

图说: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徐家汇书院|海派摩登

  市级图书馆,一座难求。那么区级呢?或许同样“门庭若市”。其中,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的杨浦区图书馆,建筑高大恢宏,造型形似北京钟楼,黄色琉璃瓦覆顶,被前来打卡的市民亲切地称为“小故宫”。经过修缮后的杨浦区图书馆,里面珍贵的彩绘、琉璃瓦、水磨石,都最大程度得到了保留。二楼中厅有一扇孔雀门,是1934年匠人们纯手工制作的原物件,门上的镂空雕花犹如开屏的孔雀尾巴,叫人流连驻足。

徐家汇书院1.jpg

图说:徐家汇书院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还有一座区级图书馆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了“现象级”的城市图书馆和海派文化打卡地。开馆一年,徐家汇书院接待了196万人次的中外读者游客,最高单日人流量超过1.7万人次,全年举办公众导览687场、新增读者证超过1.4万张,位列全市区级图书馆第一。今年暑假到馆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5%,7月份客流量达到33.8万人次,又创新高。

  坐落于徐家汇教堂广场南侧的徐家汇书院,建筑设计风格简约精致,既强调对徐家汇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又体现图书馆个性化特色,在一众复古的街景中,彰显着时尚摩登。漫步在徐家汇书院里,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融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等功能于一体,近800个席位让阅读空间更宽敞。在一楼的中庭处,3d打印的“光启之门”十分吸睛。走上二楼连廊的阳光阅读区,低头可看书,抬头可赏景。走到一楼,咖啡香气萦绕鼻尖,阅读之余,和家人朋友坐在咖啡店拉拉家常,舒适又惬意。

图说:徐家汇书院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上海书城|业态迭代

  去年10月,历经22个月重装,焕然一新的上海书城与读者如约相见,福州路上这座文化地标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用书架打造垂直的城市,把城市公共空间的多种功能组合在一起。”设计师俞挺这样阐释书城改造的设计理念,从一楼“书山”到二楼、三楼的“广场”,四楼、五楼的“礼堂”,六楼、七楼的“剧院”,自然光线可以从七楼天窗透过三个中庭的玻璃地板照耀到一楼“书山”,“书城是上海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文化地标,也是这座城市的缩影。沐浴在阳光里的‘城市’,是温暖的、欢迎所有人的。”10个月过去,银发的长者、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结伴而来的时髦情侣,流连于书架之间。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成为流动的风景线。

上海书城1.jpg

图说:上海书城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回归后的上海书城不仅有崭新的外观和丰富的功能,更被赋予文化业态的迭代创新升级,积极尝试不同媒介的文化内容呈现。比如,上海书展揭幕前,探索艺术与文化全新融合模式的“艺术避风港”在上海书城二楼悄然开幕,首期入驻的有东一美术馆、艺仓美术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东一美术馆“最后的贵族”和艺仓美术馆“纸间漫行”的限定周边,以及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大师”系列,悉数在“艺术避风港”展出售卖。“艺术避风港”会季度性更换主题,集中精选沪上正在进行的展览周边文创,让不同的展览之间以周边为线索产生新的火花与碰撞。

书展内外“两个新”

  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公共图书馆,成为文化地标之后引领的其实都是追求美与知识的生活方式。自最初的阅读出发,我们会途经各种与书相关、与精神追求相关,也落实到物质生活的新业态、新消费。书展内外的“两个新”,让我们的周末与假日,不止于书香四溢。

朵云书院·旗舰店.jpg

图说:朵云书院·旗舰店 郭新洋 摄

  在游客心目中,上海中心属于“必去之处”。52楼的朵云书院·旗舰店,则是他们小憩、远眺的首选,已成为“上海文化旅游推广窗口”。截至2024年7月31日,朵云书院·旗舰店累计接待超313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347场,嘉宾958人,展览31场。不仅图书销售额逐年增长,还共计出售文创产品超35万件,合作文创品牌300余个。

  从“上海之巅”到上海之根,从239米高空到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内,从复兴中路思南书局到长乐路朵云书院·戏剧店,从滴水湖到枫泾古镇……如今,上海的各类网红阅读空间既是城市文化地标,也是传播知识的场所,还创新了文化消费新样式。

  这里是讲坛、是舞台、是画廊、是带简餐的咖啡厅……大牌作家会来这里分享创作故事,如余华、王安忆、孙甘露、陈丹燕等;各领域学者也来分享各学科前沿信息,比如林毅夫、余淼杰、梁永安、陈克伦等,还能遇到名伶尚长荣、蔡正仁、徐峥、朱洁静、黄豆豆等等。诗歌、戏剧爱好者,渴望学术交流的年轻人,热爱传统艺术的中老年人,喜欢参与手工制作的亲子家庭,在这里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活动。

思南书局·诗歌店.jpg

图说:思南书局·诗歌店 郭新洋 摄

  其实,发挥上海书展的溢出效应,培育“阅读 ”新业态、新消费,让读者走近作家学者,让人生经验、创作故事、真知灼见,被更多的读者听到……阅读与生活,都有了更多模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