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588号提案的答复-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588号提案的答复

2023-07-21 10:49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十四届政协第一次会议

第0588号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金江波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0588”号“关于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能级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围绕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治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领域法治体系。《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国内首部美术馆领域省级政府规章《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于2023年4月15日正式施行。同时稳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地方立法工作。

  二是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标准。2021年正式出台《上海市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出台全国首个关于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发布《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每年视情动态调整文化服务保障的实施标准和基本服务项目。

  二、统筹均衡发展,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注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举,不断构筑文化空间新格局,不断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形成了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障百姓享受免费或优惠、便利又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38家,文化馆19家,博物馆159家,美术馆10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0家、分中心55家,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800个。纵向看,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保障百姓享受免费或优惠、便利又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横向看,各领域、各行业、各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均有布局。

  一是重要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三五”以来,全力推进建设的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就有40多个,涵盖市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各类演艺剧场,如建成开放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程十发美术馆、上音歌剧院、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等,完成修缮中共一大纪念馆,顺利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在建项目。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功能得到新提升。深化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延伸服务触角,激活造血功能。建设馆外服务点,其中不少是社会力量合作建设的馆外特色服务点,支持市民就近就便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实施“服务时间扩容”,试点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错时、延时开放服务。开展图书馆之夜、博物馆之夜等夜间开放项目。启动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工程,强化基层服务融合发展,通过内容迭代、科技赋能和服务升级,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配置能级,打造社区居民喜爱的一站式“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三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取得新突破。近年,围绕“世界会客厅”建设,聚焦滨江休闲带水岸联动,着力在“望江驿”“小木屋”等新空间注入公共文化内涵,营造可阅读、宜漫步、高品质的滨水城市文化氛围,成为百姓欢迎的“网红打卡点”。在商圈、地铁、机场、楼宇、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打造“上海艺术商圈”,布局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与社会机构共建“城市公共文化客厅”。据初步统计,全市约有3440个、85万平方米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在日常通勤、休闲漫步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上海的人文情怀和城市温度,让市民零距离感受艺术魅力。

  三、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上海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平台搭建 机制创新 融合发展”,强引领、补短板、重需求、求精准,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一是创新公共文化配送,保障基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在全国创新设立“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平台”,连续多年持续开展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每年市区两级配送文化活动约3万场,文艺指导6万课时,电影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4万场,以及各类信息服务、在线配送服务等。全年配送总受益人次超2000万。此外,宣传部、文明办、教委、科委、民政局、文旅局、体育局、工青妇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将宣传教育、法制宣传、科普教育、体育健身、健康养生、家庭亲子、非遗传承等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居村下沉,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首创“文化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在全国率先建立“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文化云”平台,有效增强了市民获取公共文化信息和资源的便捷度,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促进供需双方匹配的精准度。截至2022年底,文化上海云平台累计用户数超过860万,累计场馆总量5569家,累计活动总量近60万;平台月均浏览量超600万次,并推出多项线上直播录播活动。依托“乐游上海”公共数字文旅服务平台,形成服务资讯发布、活动预约、服务评价等功能,打造面向市民游客的一站式文旅公共服务门户,提供实时智能、无障碍的数字文旅新体验。一是框架重构,重新升级乐游上海公众号和小程序架构,以模块化集成的方式应对不断增加的文旅线上服务功能。二是预约整合,为解决预约平台多、游客预约不便等问题,建设“文旅一码游”统一预约预定模块,涵盖各类文旅场所的预约。三是服务增容,平台集成了景点实时客流量、路况查询、空气质量等二十余项公共服务查询工具,同时接入携程、美团等第三方平台,为市民游客提供触手可及的文旅线上服务。

  三是深耕培育群众文化创作、展示、活动品牌。每年举办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群众文化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和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市民文化节十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近40万项,服务市民超过2亿人次;开展市民文化赛事80项,评出64个“百强市民文化团队”及“百位市民达人”大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形成开放、多元、可持续办节的机制与活力,被列入“上海市十大文化品牌”之一。支持、鼓励各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闵行的合唱、长宁的舞蹈、静安的戏剧、松江的朗诵、嘉定的传统文化、徐汇的阿卡贝拉、宝山的手工艺、普陀的苏州河文化等。

  四是首创实施艺术大计划。充分发挥本市文博美术机构集聚的资源优势,创新实施以上海博物馆为平台的“大博物馆计划”、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大美术馆计划”、以市群众艺术馆为重点的“社会大美育计划”。推出“乐游上海艺术季”,让来上海看美展成为必游项目。聚焦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提升,推出“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等夜间文化艺术辅导服务,充分发挥各区文化馆的服务功能,逐步将条件成熟的社区、园区、商圈纳入工作范围,针对青年群体推出体育健身、艺术展演、舞蹈培训、非遗体验等特色培训课程,并打通线上“学才艺”公益课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办学;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文艺院团、非遗场馆等专业力量的社会美育功能,扩大社会美育资源的受众面、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五是大力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和基层文化能人。鼓励群文团队自我发展,开展文化走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社会冲突、引领文明风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社会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深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管理。作为全国最早鼓励和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管理的城市,上海90%以上的中心委托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阵地运营或项目服务。

  二是总分馆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制定《关于推进上海市区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上海市区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上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际情况,按照“区级馆为总馆、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分馆、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为服务点”的模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资源区域内联动共享,全面完成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推动资源整合下沉、扩大有效覆盖、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是大力推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截至2022年底,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登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32万余人,320家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发布了3841个文体活动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上岗65705万余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260万小时。依托“上海市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合力推动教育、科普、文旅、卫生、体育等领域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文化志愿服务能级。

  整体上看,本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十四五”时期上海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总目标,对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有的新需求,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正如各位委员提出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资源供给、数字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相关区,结合新一轮上海市民心工程实施,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卓越实践、提升服务效能。一是优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建、改建一批区级重大文化设施,改造、升级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整体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品质。二是增强优质资源配置,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和家门口延伸,向新城、大居和远郊覆盖,提升文化惠民服务效能;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丰富公共文化特色元素资源供给。三是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级,积极推进数字场馆建设,围绕馆藏特色资源,加大数字资源建设,探索开发各类智慧服务应用场景。四是持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完善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加快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高水平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管理。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5月8日

  联系人姓名:杨国珩              联系电话:23118209

  联系地址: 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2

网站地图